鼎力争先七十载 绘就华章新福鼎 ——新中国成立70年福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福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09-12 10:18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鼎力争先七十载  绘就华章新福鼎

——新中国成立70年福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福鼎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位于北纬26°55′-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是福建省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东南濒东海,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东北界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正北的分水关为闽浙两省的分界地。全市陆地面积15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4人。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管委会、10个镇和3个乡,有250个行政村,36个社区居委会。2018年全市总人口601223人。

福鼎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福鼎县。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 1995年10月13日,福鼎撤县设市。40年改革不息,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福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95年福鼎撤县设市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团结拼搏、鼎力争先”的福鼎精神,实施“工业立市、旅游兴市、海洋强市”发展战略,福鼎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一座新兴的滨海旅游城市在海峡西岸东北翼崛起。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30万元,1978年发展到1.07亿元,1995年达19.51亿元,2018年迅速增加到36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1950年增长392.1倍,年均增长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58元、1978年的257元、1995年的3668元,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67671元,累计增长142.3倍,年均增长7.6%。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福鼎经济增长缓慢,且大起大落,1961年、1964年、1966年出现了三年的负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一年为1970年,增长23.4%;最低一年为1961年,下降28.3%。1951—197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3%。改革开放40年给福鼎经济注入强劲动力,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1979—2018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1.2%,这一时期也成为福鼎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强最显著的时期(见图1、图2)。

 

 

1  1950—2018年福鼎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  1950—2018年福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及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解放初期,福鼎是个传统的农业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195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2.8%;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占45.6%,直至1996年之前,福鼎市的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1995年10月,福鼎撤县建市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97年,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4.2﹕29.4﹕36.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目标,随着“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新兴工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举改写了传统农业县的历史。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0.3﹕37.4,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三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鼎产业结构完成从“一三二”向“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1951年的74.0﹕12.7﹕13.3调整为1978年的45.6﹕20.6﹕33.9,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调整为15.1﹕55.9﹕29.0。在70年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核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见表1)。

表1 1950—2018年福鼎市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年

72.8

14.5

12.7

1978年

45.6

20.6

33.9

1995年

36.8

30.3

32.9

2000年

30.7

32.8

36.5

2018年

15.1

55.9

29.0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解放初期,受福鼎经济总量小、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全县财政实力薄弱。1950年全县财政收入仅57万元,1978年也只有859万元,1950—1978年累计财政收入才达1.20亿元。改革开放40年间,福鼎工商业发展迅速,工商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达28.25亿元,是1978年的328.9倍,40年间累计财政收入258.41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3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214.7倍,年均增长15.7%,大大高于改革开放前的30年10.2%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3)。

 

3  1950—2018年福鼎市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

信贷规模不断扩张1950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仅为7万元和13万元,1978年金融存、贷款余额也分别只有1025万元和3511万元。改革开放40年间,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布局网点,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于1990年和1984年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2000年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大关,2009年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至2018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58.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38.03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合理调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1208万元,1978年增加到7099万元,2018年迅速增加到94.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7.9倍,年均增长5.0%。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福鼎农村经济几度波折。1953—195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1958—1962年,全县农业遭到空前破坏,年均产值下降5.0%;1963—1965年,通过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年均产值增长9.3%;1966—1978年的13年间,全县农林牧渔业年均产值增长5.0%。1950—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8%。改革开放4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扶农、保农、惠农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高、优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多业并举、多种经营,具有农业产业化鲜明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199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2004年突破20亿元;2012年突破50亿元。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100亿元,达94.79亿元,是1978年的6.5倍(见图4)。

 

4  1949—2018年福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解放初期,福鼎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1949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2%,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占63.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特别是近几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副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重点培植水产、茶叶、果蔬、食用菌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福鼎槟榔芋、四季柚、福鼎白茶等5个农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证明商标等,福鼎被授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被列为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基地县。2018年,全市共有茶园21.21万亩,年产茶叶2.70万吨,特别是福鼎白茶,品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福鼎白茶以38.26亿元的公用品牌价值,连续9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位列榜单第4位,并被授予“最具带动力品牌”。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49年的75.2﹕1.1﹕10.5﹕13.2调整到1978年的63.8﹕1.9﹕12.5﹕21.8,2018年进一步调整到31.6﹕3.5﹕3.1﹕60.8。渔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水产品产量从1949年的5177吨,增加到1978年的3.92万吨,1994年突破10万吨,2018年达20.82万吨。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支柱优势日趋凸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以“工业立市”为目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逐步形成食品、汽摩配件、石板材、合成革、医药化工、泵阀特钢和发电供电等优势产业。合成革、化油器、石板材产量长期居全国前列。

解放初期,福鼎工业薄弱,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为432万元;1978年发展到5427万元;1983年突破亿元大关,达1.02亿元;1993年突破10亿元大关,达12.58亿元;2008年跨越百亿元台阶,迅速增加到124.4亿元;2017年达733.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695.3倍,年均增长15.0%。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福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3%,但是发展历程曲折。1953—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1958—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下降2.2%;1963—196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1966—1975年的10年间,全市工业生产出现过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40年间,福鼎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029.3倍,年均增长19.5%,年均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多,其间,1991—1995年、2006—2010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1.1%和30.1%(见图5)。

 

5  1949—2017年福鼎市工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福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福鼎借助区位优势,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总量上规模、结构上层次、质量上水平、实力上台阶。1998年,福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46家;经过20年的发展,至2018年底已发展到30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91家,超10亿元的有4家。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1998年的72.5倍,年均增长23.9%。支柱地位日趋凸显。2000年后相继建成福鼎工业园及文渡、双岳、水井头、山前和龙安等十个工业项目集中区,2013年福建宁德核电首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工业产品涉及食品、汽摩配件、石板材、合成革、医药化工、泵阀特钢和发电供电等,逐步成为福鼎经济支柱。七大主导行业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八成,达80.8%,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我市工业的绝对支撑。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近年来,福鼎市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为主旨,重点围绕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盯紧行业龙头企业,瞄准2025智能制造,全力引进产业链高端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合成革、汽摩配件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国通用机产品示范基地、龙安国家级生态绿色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招商引资、PPP 模式等,投资10 多亿元建成热电联产、固废处置中心、合成革企业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项目,实现煤改汽、危废就地处置,为建设生态园区和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从发展投资环境的需要出发,优先进行供水、供电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福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1951—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解放初期,福鼎百业待兴,经济基础薄弱。1950—1957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285万元;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基本建设规模急剧膨胀,3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736万元,是前8年的2.6倍;1961—1970年,福鼎基本建设投资较少,10年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794万元;1971—1978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2817万元。改革开放40年来,福鼎投资建设发展之快、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成就令人瞩目。从1978年投资530万元起步,1992年突破1亿元,2000年突破5亿元,2003突破10亿元,2012年突破100亿元,2014年突破200亿元,1979—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9%,高于1951—1978年15.2%的增速(见图6)。

 

6  1950—2018年福鼎市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解放初期,福鼎境内峰峦叠嶂,溪涧纵横,山岭险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5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46公里,1978年增加到496公里,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1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2003年6月,福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9年6月,温福铁路通车;宁德沈海复线贯柘段项目、福建省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工程项目动工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公路、104国道、沙吕线公路为主骨架,县乡道为枝叶,遍及全市各乡镇的树状形的公路交通网络。福鼎还坚持港口基础设施先行,建成八尺门至杨岐、太姥山至杨岐、城区至沙埕等环沙埕湾疏港公路,建设沙埕港区杨岐作业区16#5万吨级泊位、八尺门作业区福建名京物流园3#~4#5000吨级泊位,继续推进建设沙埕港区10万吨进港深水,拓展港口经济发展腹地,加速推进沙埕港开发建设。2018年,福鼎水陆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旅客周转量46716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48013万吨公里,分别是1957年的235.9倍、523.2倍;货运量874万吨,客运量1235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108万吨。

邮电通讯实现超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福鼎电信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福鼎电信发展步伐最快的时期,人们的交流方式由以往的信件、电话、电报为主,发展为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数据传输等多种先进快捷的交流方式。固定电话1950年仅有11户,1978年发展到921户,1994年突破万户,2002年突破10万户,2018年末达到7.38万户。移动通信、互联网从无到有。2018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60.1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9.70万户。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福鼎撤县设市,从此拉开福鼎城市建设的序幕。按照“东扩、南移、面海”的发展战略,福鼎加快拓展新城区,扎实推进百胜、铁锵、潮音岛、海湾新城等新区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4.8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018年的20.57平方公里。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健全,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水电气设施加快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城区园林绿地面积17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城区年供水量从1988年的179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469万吨,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达到10765,用气普及率98.0%。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2%。市区人口从1978年的6.85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16.49万人。

商贸旅游蓬勃发展,流通领域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鼎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195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456万元;1978年增加到4658万元;1984年突破亿元,1997年突破十亿元;2017年突破百亿元;2018年达到125.27亿元,是1950年的2747倍,年均增长12.4%。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福鼎商贸流通领域在曲折中发展。1953—1957年是福鼎市场状况较好的一个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8%。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全县商业带来巨大损失,贸易工作停滞不前,国有经济一统市场,个体商业严禁发展。1966—197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仅增长1.9%, 1968年和197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减少21.0%和4.1%。改革开放40年间,福鼎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经营业态不断创新,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27亿元,是1978年的268.6倍,年均增长15.0%,大大高于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8.7%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7)。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流通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近年来,人本、乐群、国美、鼎好、沃尔玛等连锁超市接连出现;同时引进肯德基、德克斯等西式快餐入驻;传统本地小吃挖掘恢复,一批星级宾馆、餐厅、酒楼吸引大量游客;各种专卖店、快餐店、连锁经营、广场、外卖、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往百货商店台式销售的单一局面。

 

7  1950—2018年福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旅游经济迅速崛起。旅游业已成为福鼎具有深远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势产业。福鼎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988年,太姥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2013年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获评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 拥有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滨海、桑园翠湖、福瑶列岛五大景区和瑞云畲寨、翠郊古民居两处独立景点。1995年建市以来,福鼎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实施“旅游兴市”战略,跻身“2013年度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向“生态滨海旅游城市”迈进,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古刹、碑刻、民居、古堡等人文景观,构成福鼎全域旅游的新格局。除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姥山、“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嵛山岛外,还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牛郎岗、翠郊古民居,赤溪—九鲤溪景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小白鹭景区,省级“森林人家”三门里逍遥林景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金塘山庄、恒润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和环沙埕湾海岸景观带等景区景点。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遍布山野乡村、海滨岸境。福鼎开辟6条乡村旅游景观带,建设180多个美丽乡村,形成农事体验、民俗节庆、度假避暑、休闲垂钓、观光采风、蔬果采搞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跻身全国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量834万人次,比刚建市的1995年增长27.9倍,年均增长15.7%;旅游收入45亿元,比2001年增长32.6倍,年均增长23.0%。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之前,福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城镇居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57年,福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4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元。1978年,福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呈大幅度增长的态势。2018年,福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7031元,是1978年的115倍,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253元,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是1978年的252倍,年均增长14.9%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14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90元,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57元增加到2018年13175元,年均增长14.6%。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向着追求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小康生活转变,从“吃、穿、用”消费转向了“住、行、游”消费;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发生明显变化,从过去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等逐步过渡为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家用电脑、轿车等为主。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正朝着全面小康目标阔步迈进。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初期,福鼎教育相当薄弱。1950年,全县 只有1所初级中学、49所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170人和3511人,中小学教职工数有146人。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2018年,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59所,在校学生6.81万人,专任教师4139人。其中,小学36所(不含教学点34所),在校学生4.38万人,专任教师2122人,全市义务教育学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5所,在校学生1.59万人,专任教师1351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6%。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8所,在校生9317人,专任教师666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919人,专任教师13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82人,专任教师29人。全市幼儿园99所,在园幼儿2.46万人,幼儿专任教师1369人。全市形成了幼儿、基础、特教、职教等多种类、多门类的教育体系,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顺利通过“教育强市”及“两项督导”省级评估

科学技术明显进步。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科技创新2007年,福建省化油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通过省级资质认证;2008年,福鼎市中国白茶研发中心成立;2013年,国家火炬福鼎化油器特色产业基地获批,推动了福鼎化油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3年起,福鼎每年安排2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并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进高科技项目,鼓励支持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有效提高福鼎科技创新水平。2018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83人,是1980年的8.8倍;申请专利636件,其中发明专利140件;授权专利271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有效发明150件;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2.8件;获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市)称号。

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各类文艺事业百花绽放。太姥文化、民俗文化、闽台文化、白茶文化、畲族文化等地域文化交融沙埕铁枝、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瑞云“四月八”3项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饼花工艺等4项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至2018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59场,观众人数达2.85万人次;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8个,全年组织文化活动92场次;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2.59万册,年外借量12.12万册次,阅览室座席310席;影剧院2个,全年观众人数达43.54万人次。广播电视从无到有,由无线到有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福鼎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在努力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有线电视,1990年成立福鼎有线电视台,实现了全市乡镇有线电视联网。2018年,全市共有乡镇有线电视站10座,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68.9%。2018年,全市广播电台1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4个,乡镇广播室17个,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广播人口覆盖率由1980年的23.5%提高到2018年的99.5%。文化广播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建立起较为健全、覆盖面广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医疗保健水平显著提高。解放初期,全县仅有1所卫生医疗机构,医疗病床位5张,卫生技术人员3人。改革开放以来,福鼎大力扶持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单位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福鼎市医院是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于一体。2003年,福鼎医院慈济病房大楼建成,面积达19743平方米,医疗病床位535张;2008年,市医院引进人才生活区建设完成,全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福鼎市医院百胜院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19650平方米,病床位1000张,预计2019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4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46人,注册护士1568人。年末共有医疗床位1848张。福鼎市持续推进“海云工程”项目,设立“海云工程”项目点161个,累计检测医学项目43.5万例,项目点区域覆盖农村服务人群90.5%。

体育事业蒸蒸向上。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城区和部分乡镇投入建设了篮球场、健身路径、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等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项目,满足了市民最基本的健身需求。2018年福鼎市共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90多场。举办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福鼎赛区)举办2018全国马拉松游泳冠军赛,承办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部分赛事。2018年福鼎运动健儿参加各级赛事,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32银;在省运会上,我市共派出参赛运动员101人,共计参赛13大项,获得金牌22.6枚,银牌11.5枚,铜牌12.55枚,总分495.9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989年的1.12万增加到2018年的31.88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1997年的1.23万增加到2018年的2.64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01年的1.2万增加到4.93万;有51.5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7个,床位1416张;全市享受城市低保对象有935人,享受农村低保对象有7357人。

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四十年改革开放劈波斩浪;放眼前瞻,我们步伐坚定,决胜全面小康,憧憬“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福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福鼎发展新局面,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滨海旅游城市新福鼎,必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