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ND08110-0301-2005-00001
  • 发文字号: 鼎民〔2005〕112号
  • 发布机构: 民政局
  • 生成日期: 2012-09-20
  • 标    题: 福鼎市民政局“十一五”民政事业规划
  • 有 效 性: 有效
福鼎市民政局“十一五”民政事业规划
鼎民〔2005〕112号
发布时间:2012-09-20 11:35

福鼎市民政局“十一五”民政事业规划

各乡镇(街道、龙安)民政办(社会事务办)、局直属单位:
一、“十五”民政事业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履行安民、护民、惠民的各项职责,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民政事业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实施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全面建立实施了城乡低保制度。截止2005年11月,全市农村低保人数达8144户、13504人,年发放保障金780.7万元,人均月补差53.3元,并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城市低保人数达2225户、4802人,占非农业人口的4.5%,年发放保障金250.1万元,月人均补差44.6元。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在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显著
     福鼎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沿海县市。“十五”时期,每年都遭受多次的台风、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损失严重,特别是2002年第16号台风“森拉克”、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和18号台风“艾利”及今年第5号台风“海棠”和13号台风“泰利”等,给我市造成严重损失。面对严峻灾情,一方面开展防灾,及时查灾、快速报灾,全力救灾。另方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驻鼎“三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历次自然灾害的抢险抗灾和救助工作。从2001年至2005年11月,共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2596.9万元,接收安排捐赠款150万元、物资12.39万件、大米108.3吨。集中重建灾民新村17个、211户、1100间,分散就地重建房3602户、18581间。
     (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有新的发展
     “十五”时期,双拥工作以“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为动力,按照“巩固提高,发展创新”目标,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工作,加大科技拥军力度,积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双拥工作进一步发展,取得成效。今年7月福鼎市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优抚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健全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兑现了在乡革命残疾军人、“三属”、红军失散人员、复员军人等抚恤补助标准。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双重保障。全市列入城乡低保的优抚对象有160多人,继续改善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落实公费医疗制度。全市已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580人,住房难360人。全市已完成128人的革命残疾军人和1717人的重点优抚对象的报批换证,同时对1652名的革命烈士名录的资料进行审核充实,重新编写《闽东革命烈士名录》,并投资185万元,对优抚事业单位的烈士陵园进行整修。
退伍安置工作全面推进城镇退役士兵以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的安置改革。2001年至2005年11月共接收退役士兵1195人,其中符合安置政策、需由政府安排就业的城镇退役士兵285人。通过推广货币安置,实行政策扶持等方式,截止今年11月已安置146名,其中自谋职业95人。此外,还积极开发使用农村军地两用人才,当年开发用率达95%以上。
“十五”时期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6名,至今年11月全市共有军休干部16名。以落实政治、生活待遇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管理,积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全面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制度及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城市社区建设,从2003年以来,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及地域、人口和居民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将市区7个居委会和城中村整合为11个社区,并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社区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社区志愿者组织。全市分别建立社区妇联、共青团、计生协会等组织各11个,建立志愿者组织39个,志愿者人数达2205人,并普通开展了便民、利民活动。同时,共建成社区服务站11个、老年人服务设施32个、文化服务站11个、青少年教育站2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达2300个,服务项目30多个。
     (五)社会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
     1、殡葬改革工作跃上新台阶。自2001年10月1日实行全境火葬(嵛山镇除外)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城乡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5年11月全市共火化尸体11432具,其中起棺火化76具,强制火化51具,火化率从原来的7%上升到95%,名列宁德市前茅,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市境内丧事大操大办、土葬等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2、婚姻收养登记依法进行。“十五”时期婚姻登记工作集中全市办理,设立了婚姻登记处,聘用了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婚姻法》、《收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依法行政。从2001年至2005年11月全市共办理国内结婚登记21426对,办理离婚登记1087对,办理收养登记41人。
     3、社会团体管理规范化。“十五”时期,认真贯彻社团、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和《行政许可法》,严格履行程序,依法登记管理。从2001年至2005年11月共批准登记社团26家,并对全市70家社团按规定适时进行年检,通过年检撤销1家、注销3家。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市性社团7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调查落实的基础上,按条件和政策规定,开展登记,现已登记12家。
     4、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得到加强。积极稳妥适时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变更。“十五”时期分设居委会7个,撤销村委会1个;完成了勘定省、县和乡级行政区域界线559.32公里,其中省际界线138公里、县际界线117.32公里、乡级界线304公里。完成市区和重点乡镇地名更命名800条,并全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力争在2005年底完成市区街、路、巷和门楼牌标准地名设置任务。同时,切实加强地名档案管理,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六)社会福利企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企业6家,职工209人,其中残疾职工99人,完成年产值1570万元,税利449万元。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时期,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高标准、设备齐全、附属工程完整的市福利院,建筑面积5500m2,床位数达100张,现有院民42名,其中自费院民18名,收养社会弃婴12名。新建、改建、扩建乡镇敬老院5所,目前乡镇敬老院达11所,集中供养院民138人。投入700万元,兴建民政社区综合楼6000m2;开展了“微笑列车”和“助孤工程”活动,矫治唇腭79人,下达助孤经费6万元,帮助了58名孤儿解决了入学等实际问题。社会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发展较快,“十五”期间共发行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00万元(不含电脑销售),同时积极筹办中福在线即开型彩票发行工作。
     (七)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我市民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民政部门切实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了窗口单位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和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活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与此同时,计划财政、政策研究、宣传信息、法制建设、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
“十五”时期,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民政法制不够健全,工作手段依然较弱;二是社会救助标准偏低,优抚和救济对象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的难度较大;四是民政资金供需矛盾没有改现,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计划盘子不足;五是设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生产逐步萎缩。
二“十一五”民政事业规划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依法治市方略稳步实施,农村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人口老龄社会到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人民将朝宽裕型小康迈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民政工作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一)“十一五”民政事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依法行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提高民政工作整体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2、奋斗目标: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突破口,在整体上形成健全、高效、规范的民政事业管理体制;优化民政事业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建设。在农村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要求的民政社会救助体系;在城市,建成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多层次、多功能、社会化的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国家、社会、群众相结合的优抚工作制度和符合市情的城镇退伍军人安置改革及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制度;形成法规配套、运作高效的社会行政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群众性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十一五”民政规划的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社会救济体系
     (1)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所需保障金列入市财政预算,及时足额到位,并切实加强动态管理。全市城乡低保实行微机管理,整体保障标准达到先进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开办慈善超市,解决低保人员的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问题。
     (2)继续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体制。健全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兴建救灾中心楼,建立救灾物资存储仓库。进一步发展各种救灾服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捐赠活动,同时改善救灾装备,实现抗灾救灾通讯现代化,增强基层抗灾能力。采用科学手段评估灾害,逐步建立科学的核实灾情机制。
     (3)继续推广以乡镇统筹为主的多种形式的五保供养制度,供养率达到100%。农村五保户每人从现有的83元/月提高到120元/月,乡镇、村给予解决口粮问题。除嵛山镇、“三办”外,所有乡镇要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服务中心,其中新建3所、改建4所、扩建6所。
     (4)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城市应设立救助站的要求,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救助站。
     2、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1)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落实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广泛组织和鼓励社会各界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争取兴建3个层次较高,功能较全的民办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十一五”期末实现全市各种福利机构床位数突破到200张,其中福利院150张,床位利用率达到95%以上。计划投资2000万元,征地50亩,兴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2)现有福利事业单位要以提高效益,增强活力为核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增强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设备落后的状况。要积极创办供养与康复、家庭服务与社会服务、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3)社会福利生产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巩固和发展福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开展企业升级工作,提高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继续落实对福利企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加强宏观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新的福利企业,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就业。
     (4)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改进发行方式。采取电脑发行与中福在线即开型发行相结合的机制。同时,严格发行纪律,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发行队伍素质。计划自筹资金200万元,建设社会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楼,建筑面积1500m2,建立中福在线即开型发行中心。
     3、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安置制度
     (1)继续高举爱国拥军旗帜,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争创双拥模范城和爱国拥军先进单位活动,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巩固和发展以乡镇、街道为依托的拥军优属服务网络,努力推进拥军优属社会化。
     (2)按照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工作方针,实施和完善、规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特困优抚对象实行双重保障;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巩固解“三难”成果。
     (3)加大市财政投入,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市革命烈士陵园整修,使之成为设备齐全的青少年教育基地;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市光荣院一所,接收安置优抚对象100人。同时,切实加强其他革命烈士建筑物管理。
     (4)继续推进退伍安置改革新路子,逐步完善政府安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鼓励城镇退伍军人自谋职业。进一步拓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渠道,确保第一次就业。农村退伍兵的安置,要坚持走“自我开发,就地消化”的路子,制定确实可行的规划,积极开发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当年开发使用率要达到95%以上。
     (5)切实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工作。与军队密切配合,完成军休干部建房和接收安置工作,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加强军休所建设,完成军休所基建,努力推进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社会化,进一步改革军休干部住房、医疗、用车等项制度。
     (6)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完善烈士陵园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投资50万元对下龙山烈士墓搬迁至烈士陵园。
     4、建立健全高效、规范、科学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
     (1)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性、高科技类、社会服务类的民间组织整体素质,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坚持政社分离,引导民间组织自觉遵纪守法,独立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并实行微机管理。
     (2)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变更,强化地名管理。积极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研,努力促进小城镇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区域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全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善地名管理法规,搞好地名更命名工作,全面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完成市区和乡镇驻地的街、路、巷和门、楼牌的设置工作。全面完成省、县界线联检工作,并切实加强管理。
     (3)严格婚姻登记管理,健全和完善婚姻登记机构。核定婚姻登记处人员编制,健全婚姻登记制度,完善婚姻登记管理规定,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电脑微机管理,努力提高婚姻登记率和登记合格率,充分发挥婚姻登记工作在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家庭关系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4)深化殡葬改革,依法行政。在规定的全境火葬区内坚定推进火葬,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土葬,全市年均火化率达到95%以上;加强骨灰公墓管理,按时完成年检;改革殡葬礼义,提倡骨灰处理多样化。有计划地加强殡仪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万元,建设殡仪服务综合楼800m2和添置尸体冷藏柜、接尸车等,改造停车场及道路,美化环境。殡葬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殡仪服务体系,殡管所加大执法力度,文明执法,殡仪馆通过开展等级评比活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丧葬用品要实行行业管理,进一步依法整顿丧葬用品市场,完善殡葬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体系。
     5、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搞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成率要达到100%。深入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继续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抓好村委会干部轮训。
     (2)以村务公开为基础,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通过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评议干部制度等形式,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3)加强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在现有的11个城市社区的建设中,要通过落实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健全政府牵头,民政主管,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发展专、兼职和志愿者三者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城市社区服务系统。社区服务设施平均每年递增10%,实现市、街道都有一所上规模、上档次的社区服务中心、一所以上的托幼、托残机构,市局继续搞好社区服务中心楼建设,争取早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30%以上,社区敬老参与率达100%,社区卫生、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都有崭新的面貌。以此同时,将乡镇居委会逐步将其整合为社区居委会,实现全市社区一体化。
     (三)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更加关心和重视民政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把民政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使民政事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要加大民政事业财政主渠道的投入,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十一五”规划期间,民政事业费支出预算能够略高于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年平均增长15%左右。同时,要不断拓展民政经费投入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捐助,扩大社会福利彩票发行。
     第二,加快民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要逐步完善和健全民政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强化对民政法制建设的领导,监督检查,宣传教育等环节;要坚决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以法制化和社会化为基础,致力于民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新的运行机制的形成。
     第三,大力推进民政工作社会化。民政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全面实行政务公开。除抓好宏观的政策引导与必要的监督管理外,要放手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同时,民政部门要建设示范性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夕阳工程”。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搞好民政教育战略规划,巩固发展已有的教育阵地,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培养优秀人才。要搞好在职培训,运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干部的知识结构,使民政干部队伍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各级民政部门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勤政廉政、文明执法,发扬“孺子牛”精神。要加强民政基础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群众性组织和社区建设、救灾救济、社团登记管理、优抚安置、区划地名管理、婚姻登记管理、计财等实行全省电脑联网。同时,要把民政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纳入发展计划。


                                                         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