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福鼎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10-29 13:06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努力建设海西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福鼎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2011-2015年我市财政工作的中长期规划,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促进我市新一轮赶超跨越发展,实现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行动纲领。规划概要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及“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我市“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部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明确理财思路,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全市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的严峻态势下,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认真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相关措施,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年”等重大财源建设活动,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项目建设,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加强税收征管,大力组织收入,财政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4222万元,首次超过10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比2005年的36871万元增加了77351万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5.4%;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77406万元,比2005年的23095万元增加了54311万元,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27.4%,为福鼎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在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本级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财政部门按照理财为民、关注民生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安排预算,统筹调度资金,优先保证工资发放、法定支出,基本保障重点支出、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把惠民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有力支持了“五大战役”建设。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29586万元,比2005年的36944万元增加了92642万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28.5%。

支农力度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支农资金支出59559万元,年均增长38%。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及时下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受益全市农民。加快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建立农村综合改革有关基础资料数据库,认真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至2009年全市实际化解债务3331万元,基本完成化解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65922万元,年均增长29%。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应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试点顺利推进;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以及住房公积金、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发放,下岗职工在下岗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支出43697万元,年均增长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顺利,启动覆盖全市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医改前后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城乡公共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公共事业投入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教育支出104678万元,年均增长27%。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广播等事业支出也实现了较快增长,有效保障了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三)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部门在财政工作实践中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摸索出很多新思路、新办法,财政管理卓有成效。

全面实施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严格按照年初下达的部门预算执行,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政府预算更加完整、规范。推进非税收入征管改革,严格票据准购证制度,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

实行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把政府采购中心的职能推向社会中介,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政府采购金额达14702万元,节约资金1421万元。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国有资产转让交易及信息披露行为,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开展清产核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由要求处置国有资产的占有单位提出书面申请,主管部门审查,经财政局审核后报送市政府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将闲置资产和报废车辆的处置纳入系统管理,按程序实行公开拍卖,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日趋规范。

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对“两免一补”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粮食直补资金等惠农惠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进一步推动了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实。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资金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建设单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各项规定,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运作的透明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会计行业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起全市统一的会计管理数据库,规范会计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大力整顿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立福鼎市会计学会,以此为平台,搭起政府部门与会计工作者之间的桥梁,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市财政部门主动调整各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乡镇财政所从原重收入管理转到重支出管理上来。各乡镇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推行“零户统管”,对行政村采取“村账镇建委托代理”的办法,开展村居财务审计,从而不断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从源头杜绝腐败。

健全内控制度。逐步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财政办文办事程序、财政拨款程序,增强理财透明度,建立内部审计、大额财政支出集体审批制度,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培养一支廉洁高效的财政队伍,为全面深化我市财政改革、加快构建我市公共财政框架的步伐铺平了道路。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时期我市财政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1、有利因素。

  从国际国内发展大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步入触底反弹、企稳向好的恢复增长期。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形势逐步趋暖,国际经济复苏,国内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有效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拉动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从福鼎发展形势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浙南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加快转移,为我市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回归、承接、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产业链将不断延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将明显增强,旅游商贸将更加繁荣活跃,对财政的贡献将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东扩南移面海”城市发展战略,推进秦屿镇省级小城镇改革试点,城市框架将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将明显提高,全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稳步扩大,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

  2、不利因素。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调增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将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和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家将对现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政府和企业的融资空间将会受到挤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这将对即期和远期财政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从福鼎自身情况看:我市财政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财政发展后劲有待加强;乡镇财政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财政供给的范围规模过大,刚性支出增长大大高于财力的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都将使我市“十二五”时期的财政运行产生一定的困难。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努力培植财源,提升发展水平;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推进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工业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收支目标是: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300600万元,年均递增23.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力争达到200000万元,年均递增24.5%。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到2015年预计达到303800万元,年均递增20%。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服务发展,培植财源保增长。

要充分履行财政职能作用,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一是促进投资与消费。发挥财政政策与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的投资力度。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调动各部门抓财源建设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支持申报太姥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活跃第三产业。进一步做好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扶持发展化油器、医药化工、泵阀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用足用好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降耗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大力支持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2、科学理财,增收节支促发展。

要更加注重科学把握财政运行态势,防止出现财政收支的大起大落,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一是狠抓增收节支。加强财税部门、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努力形成各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增强征管合力。强化税收分析预测,严格依法治税,保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支持节约型政府建设。

二是强化财政监督。加大对扩内需政策资金、惠民惠农使用资金的监督检查。着力于财政资金管理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对财政预算执行中资金拨付程序、预算调整等进行重点审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避财政资金使用风险。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提高会计信息水平。

3、优化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

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服务“三农”,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支出上,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一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全财政支农机制,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网、户用沼气建设和村镇规划,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服务功能。开展山海协作、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实施地质灾害搬迁和造福工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村级“一事一议”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实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石油价格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

二是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科学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2131”、农家书屋等工程项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加快城乡医疗资源整合,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引导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健全城市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维护弱势群体基本利益。

4、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求绩效。

要更加注重深化财政改革,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认真实施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着力推动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切实解决项目过多、保障不均的问题,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公正性;着力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严格预算追加,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严肃性;着力探索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着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系,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着力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管理体系;着力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着力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乡镇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建设健全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切实保障涉逐补贴、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快建设“金财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

5、健全机制,创先争优更务实。

要更加注重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科学界定内部工作职责和权限,严格财政资金拨付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杜绝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积极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检查,预防和制止财政内部违法行为的发生。实施“金财工程”,完善财政工作办公自动化建设,为实施财政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快捷科学的信息平台。围绕建设学习型、节约型机关,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财政队伍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等行政效能制度,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

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到2020年要健全和完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基本能够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执行与监督相协调的财政收入体系和支出预算管理体系;市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更趋合理、科学;国库集中收付、部门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农村综合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建立起高效、规范、透明、科学的财政工作新机制,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总之,“十二五”到2020年,我市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财政工作而言,任重而道远。要按照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政策和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为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