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岐:让党建带着项目跑起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9-03-22 10:1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铲车、钩机轰隆作响,上千亩的征地拆迁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双岳防洪堤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曾经的荒岭正焕发勃勃生机;河道通畅、岸绿景美,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雏形初现……

开春时节,走进前岐镇,到处涌动着厚积薄发的热潮,随处可以感受到党建引领下新格局、新发展所带来的新气象。自去年以来,前岐镇以村换届工作为契机,通过换届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新活力,切实加强一线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助推器”,积极实施“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阵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的“党建+项目”工作机制,实现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的互动发展、和谐双赢。

加强队伍建设,为项目装上“火车头”

领选票、写票、投票……2018年8月,前岐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广大村民纷纷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投票选举出村里的“当家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前岐镇宣委王宏伟表示,“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换届后,新的村“两委”班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村民中“树立威信”,帮助村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争取最大化权益。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征地拆迁成为一项不可回避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前岐镇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据介绍,在“百日攻坚”行动中,前岐镇肩负着多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无论是完成上千亩的土地储备量,还是解决广大村民的“民情民意”,对新的村“两委”班子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017年,双岳下游上段防洪堤工程开始动工,2018年实现两岸全线贯通。但在实施过程中,两岸村民的“拒绝声”却一直没有间断过,许多村民都觉得征地拆迁影响了自身的利益,配合度并不高。

为此,大岳、小岳等各村书记身先士卒,带领着各村“两委”班子成员,从早到晚奔波于现场协调解决征地问题,与村民谈发展,讲政策,多管齐下,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全力推动征地拆迁工作。

“从早干到晚,周末无休是常态。”王宏伟说,为了节省时间,各村“两委”班子连吃饭都在项目地或政府食堂解决。4个多月的时间,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在如常上演。

渐渐地,经过不断地走访沟通、政策宣传,村民们“从异议到建议、从反感到好感”,征地拆迁工作开始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吹响了前岐镇集中征拆行动的“号角”。

强化责任担当,做群众利益“维护者”

“这次真的多亏了村两委的帮忙,不然我这保险也办不下来。”2018年10月,刚过60周岁的小岳村村民苏美莲办理了失地养老保险,从此按月领上了“退休金”。

在此之前,苏美莲家中原有2亩地,于2018年8月份被全部征用后,她与丈夫许文楼便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失地养老保险的办理,对苏美莲一家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土地征收工作开始后,我们除了入户宣传,还反复对照推敲赔款、补偿方案。同时,在入户沟通时,也会将村民的诉求一一记录下来。”小岳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一肩挑的李云龙说,为确保辖区范围内土地征收工作顺利进行,他同村“两委”班子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耐心细致地讲解征收补偿方案。对照土地权属存在异议的地方,通过实地测量,明确征收面积,做到客观公正。

“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就怕辜负村民们的期望。”李云龙深有感触。此前,在征收柚子耕地时,就出现了仅承诺村民按标准赔款,未能提前考虑到农作物的人力管理费的情况。对此,不少村民提出疑义。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村干部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云龙说,在这过程中,既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生产难处,又要及时向上级传达群众诉求。最终,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折中双方意见,村民获得相应补充赔偿,利益得到保障。

为村民着想,努力把“让利于民”落到实处。小岳村“两委”积极为村民服务解决实际困难,村干部主动认领村内事务,配合党支部开展工作,党群关系和谐,有力推进了全村发展建设。

着眼长期规划,当生态旅游“开拓者”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一款款质优味美的农特产品,一拨拨来自八方的如织游客……这是大岳村刚就任的90后书记潘兴史心中设想已久的生态旅游画卷。

潘兴史心中规划的地点位于福东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旁的一处溪边宅基地。“改造后的‘特色街’,将与生态水系建设项目相得益彰,游客能在此享受到一站式旅游服务,村民也能以此为平台,展览或出售四季柚、杨梅、水蜜桃等农特产品。”聊起未来的发展,潘兴史踌躇满志。

这一规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目前,正在审批办理手续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始终是大岳村党支部和广大干部脑海中的坚定理念。为此,大岳村党支部按照“抓好党建促旅游”的工作思路,创新“党建+旅游+生态”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水系建设相生相融,走出一条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将生态旅游路子发展起来后,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还可以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在开启转型发展新篇章的同时,潘兴史也想借此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

“吸引青年回流更需‘走心’,要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集众智、汇众力,在潘兴史看来,乡村本土人才与当地有比较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与家乡群众更为亲近的天然优势,具有一定的带动力和号召力。因此,发挥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